簡單生活關鍵字:共享、共好, Working out loud的五大心法與練習

--

今天想透過介紹一本書的內容,來聊聊「勇於共享」和「共創共好」的概念,對我的生活帶來哪些實質的影響以及我是如何在生活中進行共享的練習並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本書就是「WOL大聲工作法:最新透明工作術,開放個人經驗,創造共享連結的12週行動指南」,本書的中文版於2020年11月出版,部分書摘歡迎參考關鍵評論精選書摘

比起主標題「WOL大聲工作法」,我覺得副標「開放個人經驗,創造共享連結的12週行動指南」更為符合這本書所要傳達的價值與意義。作者約翰・史德普John Stepper因為在職涯上面臨公司組織重組的危機,讓他開始思考工作對自己的意義,以及自我在職場上有哪些可以發揮的影響力及價值。在一番思考後,John決定在公司提供的部落格中寫下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正在學習的內容以及對於未來專案的觀點,希望透過書寫幫助自己釐清現況並找出自己的能力與可貢獻的價值。沒想到這樣的舉動,卻獲得公司內其他主管及同事的回應,有些人甚至因此找到作者討論合作的可能。這讓John發現:透過主動讓別人知道自己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有助於建立人脈圈,並且在彼此互相分享的過程中逐漸累積信任,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目標、發展技能、甚至是接觸到意想不到的機會。

作者將WOL的具體實踐整理出五大心法,分別是

  1. 有意義的探索:針對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找到連結並開始實驗。
  2. 人脈關係:建立有人情味的人脈及找到新的關係。
  3. 大方分享:樂於分享、不吝給予,秀出自己的價值。
  4. 工作能見度:讓大家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或任何有助於他人的回饋。
  5. 成長心態:允許犯錯、困難時求助,一種想要變得更好的心態。聚焦在學習與變好,而非追求完美。

除了這五大心法之外,作者也提供了12周的每周練習,來幫助讀者在生活與職場上實踐並累積成功經驗。 WOL的共享精神與練習,令我聯想到兩個為自我職場關係與生活帶來正面影響的實際例子。

第一個是有關於我最近正在學習使用者體驗設計的故事,由於是非科班出身,身邊缺乏人脈,所以去年決定接觸體驗設計時,光要對於別人解釋為什麼我想從事與體驗設計相關的工作、這件事又有什麼意義都感到點困難,也不確定自己應該要從何開始。然而,在持續閱讀相關資料的同時,我開始試著跟工作上所遇到的工程師或是業界朋友討論,並表達自己想要累積相關經驗的意願。沒想到有一天,一位朋友聽完後立刻向我推薦了他自己有加入的設計師社群,從那時開始透過社群中的線上討論、資源分享,使我對於自己所需要的資源及未來的發展可能都有了更明確的想像,前進的動機與信心也更為強烈。如果當時因為對未知領域的徬徨而選擇獨自埋頭摸索的話,或許現在的我還在對於自己的選擇感到卻步不安,並仍然無法順利建立可學習與交流的人脈。

唐鳳在2018年10月17日的sayit裡提到,他以前在一家叫做「Socialtext」的公司時,目標是幫財富前 500的公司增進跨部門合作,透過讓員工們在公司內部社群上交流、組成社團或共同興趣的社群,使大家比較願意嘗試跨部門的專案,這樣就算是working out loud大聲工作的精神與文化的一種表現。

這讓我想到今天剛好發生在工作上的一個例子,近期因為部門內剛好有跨小組的合作專案,所以多了許多機會可以跟別組同事交流工作內容,及執行業務時遇到那些困難的機會。上午在討論現階段的合作內容時,我與同事J小姐聊到,自己近期對於在完成交辦任務與累積自我能力的關聯性、以及現階段工作對於未來職涯的幫助時,才發現到,身為入職場兩三年,已不是菜鳥但經驗及專業尚不足以獨當一面的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持續多方嘗試與探索,並同時對於自我競爭力及就業環境感到焦慮的時期。這樣的交流與共鳴令人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而藉由分享彼此的觀察與經驗的過程,讓我們認知到自己有能力更自信並更有方向的去追尋理想的職涯目標。

在五大心法中我最喜歡的是「成長心態」,作者建議將目光聚焦在學習與變好的過程,而非追求完美。對我來說,當放下得失心而專注於當下的學習體驗及改變,可以為發展帶來彈性,給自己向他人尋求協助及多方嘗試的勇氣與機會。

--

--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