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尋找自我是個什麼樣的經驗?美國長途巴士窮遊之旅給我的啟示

--

提到美國,你會想到什麼?是紐約曼哈頓的絢爛夜景、各式激昂的運動比賽、還是遼闊的自然景觀或是自由不羈的公路之旅?

  • 本文文末附上小資女獨自窮遊橫跨美國,踩點近10個城市其中之Chicago的私房行程推薦

25歲時, 我很幸運透過交換學生身份前往美國,親身體驗當地的生活與文化。憑著「現在不做將來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的念頭,用盡各種窮遊方法在半年內走入各個城市,不自覺地踏上一段尋找自我的旅程…

  1. 旅行時,練習在有限條件下把握機會進行各種嘗試

在美國,有一種只要1美元(約台幣30塊)就可以帶你到其他城市的長途巴士(Megabus)。利用鎖定開票時間搶票及學生折扣,就可以用來回不到台幣200塊甚至免費的價格,搭夜車到紐約、波士頓或華盛頓特區玩耍。因為有幾次成功的經驗,秉持著不浪費一分一秒也要玩遍美國的精神,我計畫在回國前用450美金(約台幣13500)來個兩周橫跨美國的公路旅行 “Road trip”。

一般而言, 公路旅行的指南建議連續開車一天盡量不超過八個小時,是透過自駕欣賞沿路風景、體驗各地的一種旅遊方式。天真如我,當時竟認為公路旅行就是不停開車,從A地到B地再返回A地的移動方法。貫徹小資精神,於是我訂了凌晨一點從費城出發的夜車,搭超過20小時的長途巴士前往芝加哥,搭配混宿的airbnb、背包客青旅、沙發衝浪(couchsurfing)、接受同行母女檔的收留以及在機場的星巴克過夜等的方式在美國Chicago, Los Angeles, Santa Monica, San Francisco, Baltimore進行窮遊。

“ 認識世界的渴望,推動著我進行各種嘗試。每次嘗試不一定都有好結果,但最壞的是,連試都沒試就放棄並錯過了。”

2. 身體在壓力與困乏中感到疲憊,精神富足卻又焦慮不安

當時,為了到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看秀拉、梵谷及浮世繪,算算一張相當於3, 4天餐費要價19美金的門票,我能毫不猶豫的買票入場,從博物館開館待到傍晚,當天早餐是沖泡包而中餐則是在博物館中吃自己隨身攜帶的水煮白麵條。在拖著疲憊又飢餓的步伐離開藝術博物館的當下,恰恰讓我感受到真正的肉體匱乏但心靈富足是怎麼一回事,接下來還有2/3的旅程等著我去體驗與探尋。

3. 看見自己最深的喜悅與恐懼,平衡完整是最美的風景

在離開芝加哥的前一天,為了一窺傳說中的夜景,我傍晚就到了漢考克大廈(John Hancock)96樓的lounge bar點了菜單上最便宜的飲料,看著窗外的景色從粉橘, 粉紫的天際線漸漸蛻成繁燈點點的美麗夜景。拍照錄影發完限動後,便動身前往O’hare機場度過我在芝加哥的最後一晚,準備搭隔天早上的飛機前往LA踩踏星光大道、Lala Land的拍攝地、充滿夢幻的加州迪士尼、以及知名的金門大橋。

身為獨自前往陌生城市探險的計畫控,為了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我透過賦予主題來規劃我的旅遊行程,有時是觀光客必訪景點、博物館藝術巡禮、影視文化聖地或是單純用五感去體驗的文化漫步。不同於家鄉能給予的支持與熟悉感,在國外每達成一個期待或目標都是在面對未知與探索,卻也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勇氣與能力似乎每次都更增加了一些,也因為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時刻讓內心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更加敏銳。

在自我觀察成長的同時,充斥在環境及生活中各種挑戰、限制與不安所帶來的焦慮與壓力,卻因被我輕視而悄悄侵蝕著身體的活力與自癒能力。在旅程最後終於不堪負荷,發燒倒在LA機場躺椅上抱著行李昏睡6個多小時,當下非常懷念家鄉舒適的一切,卻因不想讓家人擔心而不敢打電話。因為太不舒服,不得已拿著所剩無幾的旅費在機場買了小條維他命C, 等待幾個小時後回費城的班機…

“ 在每一次體驗中打開更多感官,聽見內心的聲音,努力裝滿喜悅與正能量,卻忽視自己的壓力與恐懼,並不是認識自我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這趟旅程後,開始真正去面對並正視自己的喜悅與恐懼,在挑戰突破的成就感, 及身體健康的平衡發展間不斷進行調適,練習讓自己保持在享受面對未知的當下並踏實安穩的狀態。

「一定要透過出國尋找自我才能認識自己嗎?」與其說是尋找自我,在美國的半年及獨自進行的旅程,促使我不得不在適應環境及變動的當下去面對,練習與自己相處、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並看見身體與心靈上的需求。回想一下,感受自己的喜好與不舒服不是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嗎?小時候,面對情緒上的起伏、身體感官的感受,孩子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並期待大人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然而這樣的能力卻並未隨著成長而被培養增強,反而被忽視遺忘了,透過「出國」或「旅行」這樣的動作,促使我們重新喚醒「看見自己」、「愛自己」的能力。

回想2020被疫情籠罩的一年,猶如25歲時的那一趟旅程。雖然沒有出國、儘管不願意,我們卻不得不在生活中有限的條件下進行各種嘗試,努力適應充滿變動與未知的生活。面對自己的時間變多了,因此開始學著自己與自己相處,在壓力、恐懼、喜悅、新鮮感等複雜的情感與刺激中,看見自己的渴望與需求,並練習回應、學著「照顧自己」。

「尋找自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經驗?」現在的我會說:如果一心想著尋找自我,並不一定能如願以償,因為「自我」存在於自己的心中、存在於每一個呼吸、每一個當下。找自己其實是練習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不斷調整自己在動靜之間保持平衡,重新看見與聽見自己的狀態,繼而將感官放大,覺察自己在團體中與社會中互動、生存的狀態的過程。

2021年初的我仍然不斷的練習如何在職場技能與知識上不斷成長、如何為自己訂定目標、是否有用健康的食物及運動、睡眠來照顧身體,同時持續創造體驗滋養心靈。雖然沒有出國旅行,但我們都正在經歷名為「生活」的這趟旅途。

Astrid的芝加哥私房景點推薦:
https://goo.gl/maps/MvfoAQwEbcqY6GfW9

--

--

No responses yet